尊敬的朋友们:
您们好!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一脉相承,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对当下的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新的创作导向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一脉相承,这“脉”就是共同性,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一贯支持的文艺创作的“人民性。”
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大众的文化”观点,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引言”中升华为“立场问题”,在 “结论”中列为“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明确提出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可以说,“为什么人”的问题统领了毛泽东思想整个文艺观。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方略中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指示和全面阐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重要思想,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人民性”。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20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文艺思想成果的集中体现;习近平同志此次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则是在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最新的理论成果,为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南。
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特别是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深刻的体会到,其治国方略中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蕴含着新的丰富的时代内涵,形成了科学的文化建设思想体系。
“讲话”极大地提升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意识。习近平同志在去年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文艺作为人类独特的审美意识形态,理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这次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又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素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使广大文艺工作者提高认识,增强使命,明确职责,深刻认识到文艺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形态,在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并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讲话”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业绩观。习近平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使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刻认识到,远离人民甚至背离人民是难有成就、难有出息的,只能是“咀嚼身边的小悲欢,并把这小悲欢当大世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离开人民的阅读、人民的收听、人民的观看,我们的作品就缺少了欣赏的对象,评鉴的主体、检验的湿度。一句话,离开了人民,我们的作品就没有丝毫的价值和意义。
北京名士诗书画院愿与德才兼备的您一道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艺术价值观,努力做好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艺术创作者和工作者的讲话精神,特别是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提高了。”我们坚信,习近平同志的暖人心、鼓干劲、促创作的讲话,必将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理事长: